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搜索

0

0

收藏

分享

网评 从碎片化治理困境到基层治理再组织化的思考

tlqlhx · 2023年6月28日 12:15:50
  在当代中国社会治理转型的进程中,党建引领是破解基层治理碎片化的重要抓手,是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战略选择,也是有中国特色的基层治理的独特优势。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有助于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以及制度优势转变为基层治理的效能,推动基层社会有序发展。

  一、多元主体的重新整合。治理碎片化的症结在于多元主体各打各的算盘,各自为政,分散用力,相互掣肘,难以协同,因此如何协调多元主体之间的资源、利益和行动及其关系,是党建引领基层治理需要回答的问题。在面对社会主体参与积极性不高的现实,通过合理设置阵地功能、选派党建工作指导员、建立综合性联合党支部等途径,运用任务清单、指标管理、联席会议和责任状等工具,明确各个主体的职责权利,构建相互衔接协同的工作机制,将社会力量吸纳到治理活动中来,实现多元主体的互联互动。首先是建立社区联席会议以及交叉任职等制度,协调社区“三驾马车”的关系,形成社区治理的合力;其次是摸清社区党员和骨干分子的情况,建立党员和骨干分子发挥作用的渠道,发挥广大党员的示范带头作用,如在实施垃圾分类、疫情防控等方面发挥示范或监督作用;第三是吸纳和整合社会力量参与,比如围绕物业纠纷、环境整治和更新改造等敏感问题,探索建立社区、网格党建联席会议平台,推动更多社会主体参与基层治理,探索合理合法的治理方案。

  二、职责权限的重新梳理。基层治理的主体很多,各种社会活动的交界面或连接点也很多,各自的职责权限具有很大的模糊性。当前,基层治理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街道或社区职能定位不清、权责模糊、有权无责以及无权有责等现象,现有的法律制度也没有明确社区和街道办事处之间、社区和部门之间以及居委会、物业公司和业委会之间的职责权限,形成了大量权责交叠模糊的问题。要通过制定权责清单和梳理职责权限等制度化建设,明确街道、社区、物业和业委会等主体的权利和责任,对各种社会主体进行赋权和定责。由此而言,党建引领明确职责权限固然是推动了对其他主体的确权定责,也是重申或强调了党对基层治理的整体性责任。上述两种不同路径的责任有分有统,将多元主体共同整合到党的旗帜下来,进一步强化了一核多元的基层治理新格局。

  三、信任网络的重新搭建。信任是社会合作的有利条件,必要的信任可以促进更多的合作,降低矛盾冲突的概率及其后果。良好的社会关系、紧密的交往互动和积极的情感心理等,共同构成了基层治理不可或缺的润滑剂。许多基层治理的问题,尤其是许多矛盾纠纷长期得不到解决,如物业纠纷和邻里纠纷等,引发了严重的不信任问题,也是信任缺失所导致的结果。信任关系的弱化助推了社会问题的滋长蔓延,诱发了不必要的摩擦和纠纷,也增加了基层治理的成本与难度。一方面通过亮出党员身份、搭建服务平台、吸纳社会参与以及接受群众监督等方式,建立与其他社会主体的关系,强化各个社会主体之间的联系,促进相互之间的沟通和理解,增进彼此在场的共情和共识。例如社区网格员在开展工作时常用“拉家常”的方式宣传和解释各项政策方针,双方之间你一言我一语,不仅打开了基层工作的“话匣子”,提升了基层工作的效率,还拉近了群众与党的距离,改善了彼此之间的信任关系。另一方面通过建构问题协商的平台,比如打造网上“便民服务站”、网上“议事厅”以及信息传递“直通车”等平台,搭建不同层级不同主体之间的沟通桥梁,促进了彼此之间的交流合作。

特别声明:本文为选调生网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选调生网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QQ客服

公众号

①扫码关注官方微信

②绑定个人微信
(可快捷登录)

QQ群

选调生网投稿交流②群

②群798444397

选调生网投稿交流①群

①群681241005(已满)

VIP特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