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小文 于 2023年6月25日 10:39 编辑
近期,一首充满童趣的手语歌谣《小小花园》火爆全网,各行各业纷纷加入“挖呀挖”的全民狂欢,政务新媒体也迅速抓住“流量密码”借势“出圈”。追逐热点是新媒体的本能,在众声喧哗的网络时代,政务新媒体需冷静思考“如何更好地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聚焦群众,紧贴实际,力戒指尖上的“形式主义”。开设政务新媒体是为了更好地问政于民、服务群众,提升治理效能。但在运营过程中,有的地方片面追求账号数量,导致很多政务新媒体沦为“僵尸”“空壳”账号;有的账号形同虚设,与群众无互动、无服务,违背了政务新媒体建设的初衷,容易陷入“塔西佗陷阱”。政务新媒体应明晰自身角色定位,构建主流话语体系,及时提供官方权威的信息、客观专业的分析、科学明晰的解释,赢得群众信任;要把握群众关切,聚焦为民服务、办好实事,及时回应网友诉求、高效解决群众问题,成为拉近政府与群众距离的“连心桥”。
理性发声,积极引导,打破舆论中的“沉默螺旋”。 在全媒体时代,政务新媒体为适应网络新表达、网友新需求,适时发布热点内容无可厚非。但有的政务媒体号却在蹭热点的传播中跑偏,如个别执法部门将“挖呀挖”延伸到“抓呀抓”,解构了严肃的执法规矩,与自身执法形象不符,造成不良的舆论影响。作为网络舆论的“意见领袖”,政务新媒体要用事实说话,让客观理性的意见打破“沉默“,提供多维度的思考,避免苗头性、倾向性的错误观点蔓延,构建风清气正的网络舆论环境;要把握传播规律,对待热点保持敏感、理性创作,不能仅停留在娱乐化、浅层化表达,要将政务职能与网络表达深度融合,在“接地气”的传播中发挥教育引导作用。
完善矩阵,丰富内容,消解算法里的“信息茧房”。 大数据时代,网络平台根据网友喜好精准、持续推送个性化内容,易造成信息获取“茧化”,易让人沉迷低级趣味、形成错误认知、加剧网络群体极化。政务新媒体应与时俱进,加快媒体融合,通过“自换血”的知识共享与分发体系,构建起渠道多元、载体多样、覆盖广泛的“融媒矩阵”,让本地群众“一掌阅尽家事国事天下事”“一端解决柴米油盐酱醋茶”,破除“信息茧房“的壁垒;要丰富宣传内容,结合本地特色,挖掘人文历史故事、风土民情、时代精神,开辟读者信箱、民声窗口等栏目,加强与群众的互动,拓宽用户认知“广角”,助力群众打破“信息茧房”的桎梏;要多开展群众喜闻乐见、富有本地特色和时代气息的政务媒体活动,培养群众健康向上的兴趣爱好,帮助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