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不断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文化自信自强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如何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关键在于构建起文化自信自强的发展框架,弄清楚其中的“起承转合”,有助于明晰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思路,也让工作推进更有抓手,落地更见实效。
“起”,是在解读文物中探寻起源。当走进井冈山革命博物馆,一枚来自1927年的银质党徽进入我们视野,伴随着阵阵讲解声,我们得以窥见镰刀与铁锤交握的背后,是时代的硝烟在喧嚣,先辈的血泪在流淌,一面旗帜诞生了。而一枚党徽有多重?3.7克亦或是千钧?这取决于我们是否主动去解读文物背后的时代内涵。好比银带钩上的“长毋相忘”记载的是战国时期的爱情;耶秦简记上的镌刻填补了秦朝史料佚缺;贾湖骨笛上的音孔见证了史前先民对乐音的感知。文物是照亮历史河流的长明灯,解读文物背后的故事是坚定文化自信和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方向,正是这种对历史符号的解读,对文明遗迹的追寻,让历史的扉页得以被翻动,文化的浸染绵长且具有力量,文化自信自强在孕育萌芽。
“承”,是在讲好故事中承载力量。刚刚结束的高考有一道名为“故事是有力量”的作文题目,无数学子述说起了他们心中的中国故事。从抗战时期,到新中国建设时期,再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每一个时期都有属于自己的动人故事,一个好的故事可以展现一个民族的优良形象,而讲好一个故事亦可以激励一代人的奋起。中国不乏生动的故事,关键要有讲好故事的能力,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在当代显得尤为重要。在“东方甄选看世界” 抖音直播间中,我们可以听到一场别开生面的故事会,这里有“蓝衣大叔”讲述华清宫背后的故事,也有金牌文化大使畅聊《长恨歌》的幕后与台前,不同的人讲述了不同的故事,带我们看到了大千世界,窥见了历史纵横。故事的展开吹来历史的风,叙者的演绎载着文化的底蕴,经典在流传,力量在传递,文化自信自强的底气在积蓄。
“转”,是在跨越时空中创造转变。“小妹妹送情郎啊 ,送到那大门外啊”,一首东北民歌《送情郎》唱出了东北儿女出门闯荡的悲切,曾在各地广为流传。如今一首《送情郎·东雪》的再创作,将传统民歌与说唱文化相结合,从“闯关东”到“发展东北产业”再到“为更好的发展背井离乡”,全新的演绎形式赋予其全新内涵,唱出了东北的一百年,也燃起了“为国家奉献,我无悔” 的熊熊民族之情,这便是文化创新的意义。进入现代,传统文化因内容缺少融合与创新,发展渐显吃力,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因素相结合,是创造转变、追寻突破的关键所在,传统文化也因此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从而再次焕发生机,文化自信自强也在守正创新中被不断巩固。
“合”,是在开放包容中促进结合。受互联网传播的影响,中外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如何在兼收并蓄中守住民族文化的根基便显得尤为重要,而中华文化本身便具有这样的能力,中华文明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形成的开放体系,从法显海外取经,到鉴真东渡日本,再到王玄策出使印度,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发展史充分展现了其突出的包容性。而在世界飞速发展的今天,中国的成绩不断引起世界瞩目,人们开始探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得到的答案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举措,再一次展现了在开放包容中促进结合。而“结合”的结果是相互成就,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的激荡中求同存异,在包容开放的过程中坚定文化自信,同时也促进了各国文化互惠,文化的繁荣兴盛反哺了文化的自信自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