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搜索

0

0

收藏

分享

网评 答好“三问”做“民本式”调查研究

15123987523 · 2023年4月6日 16:03:25
       近日,中办印发了《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广大基层人民是方针政策的最大受益者,政策好不好,能否行得通,他们最有发言权。因此,新时代的调查研究要始终坚持“民本”思想,躬身向下,向“民间高手”求教,答好“三问”,交出一份人民满意的调研报告。
       调查研究需切实弄懂“急难愁盼”,问“需”于民。知屋漏者在檐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调查研究就是要通过不断深入基层,与基层的干部群众深入交流,方能摸清基层“屋漏之处”。《方案》中提到了十二个方面的调研内容,其中一个方面是: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特别是就业、教育、医疗、托育、养老、住房等群众急难愁盼的具体问题。因此,各级干部必须摒弃“被动式”的调查研究,应该靶向问需,主动出击。各级干部既要“身”到基层,更要“心”到基层,学会从百姓“土语”中寻找线索,要围绕大学生就业、养老服务、住房保障等细化问题制定年度调查研究计划,在各自岗位领域做好“抽丝剥茧式”的调查研究,建立问题需求“蓄水池”。身处新时代数字化浪潮,干部也要成为善于“网上冲浪”的弄潮儿,利用“云端对话”,知民需,解民忧,切实将大数据信息优势转化为社会治理效能。“网络问政”“民生之声”“领导留言板”也都是了解民生所需的途径,要坚持线上线下相结合,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通过网络汇聚民需。
      调查研究需牢固树立“问题导向”,问“计”于民。坐在办公室碰到的都是问题,下去调研看到的全是办法。《方案》中指出: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增强问题意识,敢于正视问题、善于发现问题,以解决问题为根本目的,真正把情况摸清、把问题找准、把对策提实,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办法。许多领导干部缺乏基层工作经验,在制定一些方针政策时,难免会脱离群众“土壤”,导致政策在最后一公里处无法生根发芽。因此,各级干部必须切实重视基层群众的意见建议,充分发挥“民间高手”的“智库”作用,基层各乡镇(街道)、村(社区)党支部要切实利用“离群众最近”这一天然优势,迈出向下的一步,利用群众会、院坝会等与本土乡贤、致富能手等“民间高手”交流探讨,疏通方针政策在实施过程中的“痛点”“堵点”;政府各部门可以定期与基层开展联席会议,邀请部门基层群众参会,推动干群“共商”“共议”“共解”。
      调查研究需科学构建“闭环机制”,问“效”于民。《方案》中指出:要建立调研成果转化运用清单,加强对调研课题完成情况、问题解决情况的督查督办和跟踪问效;领导干部要定期对调研对象和解决问题等事项进行回访,注意发现和解决新的问题。“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调查研究绝不是形成一篇调研报告就算画上圆满的“句号”,而是要看问题有没有得到解决,群众满意度如何。一方面要实时跟进民生类问题处理进度,建立问题清销台账,要及时将问题处理进度进行公示,收集群众问题解决满意度,认真倾听民声反馈,及时调整方法措施,在实践中“对症下药”,注意建立长效机制,定期“回头看”,防范同类问题发生;另一方面要切实做好成果转化运用“后半篇文章”,靶向瞄准农业、科技等重要领域改革创新,将“调研报告”与专业高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共享,对重大问题开展联合攻关,推动调研成果落地见效。

特别声明:本文为选调生网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选调生网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