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身处“人人都有麦克风”的网络时代,享受更多元的表达、聆听更丰富的声音,但同时也出现了无序的情绪宣泄和肆意的网络暴力。“糖水爷爷”被网暴已不再出摊,广东地铁女被偷拍造谣,汶川地震幸存女孩“春游哥哥”遭遇网络暴力一事持续发酵...一场场“言语风暴”的背后,是个别人“键对键”时挑拨是非、施放“冷箭”的结果。长此以往,不仅毒化网络风气、污染精神家园,而且极易给当事人带来精神压力和心灵创伤,甚至导致不可挽回的悲剧。 网暴是乌合之众对个体的精准猎杀,互联网的高情绪化、低责任度以及强传染性的传播特性,容易激发人性的阴暗面,那些毫无证据的阴谋论、诛心之论的“带节奏”、煞有介事的造谣、肆无忌惮的人格侮辱俨然成了流量密码。再加上一些平台机构对于网暴姑息、纵容,把小事情、小矛盾炒作成了大矛盾、大热点,在腥臭的口水风暴中赚得盆满钵满。如果任由网络抹黑、网络暴力蔓延,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下一个受害者。只有利剑出鞘、重拳出击,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加大对不法分子的震慑,才能营造清朗网络空间、呵护健康精神家园。 此次网信办部署开展“清朗·网络暴力专项治理行动”的一大特点,在于人工智能助力认定网络暴力。采用人工智能识别技术,能够有效地在公共网络空间中将各种恶意语言、图片、视频等网络暴力“源头”识别出来。这种识别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先进算法,相比于人工识别,具有更加高效、准确、客观等优势。有效制止网络暴力行为,除了技术手段,还需要法律的参与。网络平台可普及评论智能过滤、评论或私信动态关闭、识别屏蔽恶意用户等功能,有效遏制网络暴力问题。同时,还可以利用人工智能识别技术,在对评论进行大数据模型匹配和校验后,向违规发言者做出言论提醒,及时制止网络暴力行为。加大对违法违规账号、机构和网站平台处置处罚力度,严肃问责处罚失职失责网站平台。强化警示曝光和正向引导,推动权威机构和专业人士友善评论、理性发声,着眼于消除网络暴力滋生的土壤,实现了完善监测识别、干预处置、溯源追责、宣传曝光等全链条治理,体现了标本兼治的政策导向。 治理网络暴力需要划定法治红线,也要明确责任边界。一方面,网络平台是信息内容管理的第一责任主体,不能被流量绑架、被情绪左右,必须立起“防火墙”、架起“高压线”,对网络暴力行为亮出“红牌”;另一方面,广大网民是网络空间治理的主人翁和主力军,在尊德守法、文明互动、理性表达中既要把控自己的“言论边界”,又要保护自己的“权利边界”,不断涵养适应互联网发展的网络道德、网络伦理、网络素养。可以说,只有人人有责、人人尽责,才能壮大网络正能量版图,提升治理网络暴力的成效、建设网络文明的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