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搜索

0

0

收藏

分享

网评 基层路上的“扁担”守则

有一说一,确实 · 2023年4月4日 15:01:13
  一天夜晚,站在窗前看着镇政府门前寂静的街道,幻想着出现小学时在书本上看到的场景:老人挑着扁担走在街头巷尾,一头是锅,一头是装着混沌和其他材料的抽屉,边走边叫卖着。在一摇一曳的人间烟火气中,肩上挑着的是人生的千姿百态,锅里卖着的是生活的酸甜苦辣。在基层,党员干部们也挑着这样的“扁担”,面对五味繁杂的工作生活,如何把“扁担”挑得起、挑得稳,这份“守则”可得收好。

  “一根扁担”扛起来,基层工作需关键时刻顶得上。“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但不只是小推车,还有担架、牲畜、扁担,在艰难岁月,解放军战士在前线冲锋,人民群众在后方筑起最大的靠山,在每一个沉甸甸的扁担中,他们共同挑起了新中国的曙光。在新时代的今天,这根“扁担”也并未离开我们。脱贫攻坚路上,党员干群不怕苦、不怕难,用汗水浇灌出“致富之果”。疫情防控期间,志愿者们不怕冷,不怕累,用身躯捍卫住“健康屏障”。走在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中,党员干部更要挑得起这份“担子”,少抱怨,多思考,少推脱,多主动,做到急难险重顶得上去,关键时间豁得出去,攻坚克难撑得下去,越是经历挫折越能“不破楼兰终不还”,越是遭遇坎坷越能“直挂云帆济沧海”。要做到敢啃“硬骨头”、敢接“烫山芋”,敢涉“艰险滩”、敢闯“无人境”,筚路蓝缕,斩棘前行,以饱满的姿态和昂扬的热情与人民群众一道汇聚起振兴路上的奋进能量。

  “两根钩子”挂起来,基层工作需分寸把握拎得清。“扁担没扎,两头打塌”指的是扁担两头没有插栓或没做卡口,两头滑落,担子挑不起来。但不只是要“扎牢”,其中的“平衡”与“分寸”也尤为重要。在基层工作中,由于吃住都在单位,工作和生活往往是分不开的,需要拎得清,分得明,生活矛盾不要带到工作,工作情绪不要带入生活,要学会搞好“分界线”。但同时工作中多一些群众感情,生活中多一些工作灵感,却又能取得相辅相成的效果,这就需要党员干部善于工作、学会生活、懂得分寸、做到区分。而面对“上面千条线,下边一根针”,如何“把线屡清”“把针穿好”也是党员干部不得不思考的问题。一项工作没干完,另外一个业务又来了这是常态,如果不能分清轻重缓急,就会从“眉毛胡子一把抓”变成“火烧眉毛”。基层工作没有蛮干硬干,只有巧干会干,党员干部要学会统筹,列好任务清单,明确时间列表,做好分类合并,以最大化效率和最小化代价实现工作目标。

  “轻快步子”迈起来,基层工作需因势利导把得准。在泰山上随处可见挑山工,在登山时他们独特的“折尺形”路线使得每次转身都要换一次肩,但这却让扁担前头的东西不碰到台阶,也省了力。在挑山工身上,我们看到的不只是脚踏实地和坚持不懈,还有因势利导,这才一路负重等到山顶,就像大鹏和风而起,故而“扶摇直上九万里”。党员干部要学会“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的哲理,不同的工作就要采取不同的措施、借助不同条件。基层工作方法没有“一招鲜吃遍天”,只有“与时俱进”,在每一个环节都要学会把握外界条件的利用,但是群众方案却“永不过时”,在政策宣传中用群众语言,在纠纷化解中用群众思维,在攻坚克难中用群众力量,总能取得事倍功半的效果。党员干部要深入下去开展调研,了解群众的所思所盼和所念所想,多坐“小板凳”,多走“田间路”,用群众智慧去思考和开展工作,顺应群众的新要求、新期待,在实践中积累总结经验,不断开创工作的新局面。

特别声明:本文为选调生网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选调生网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