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搜索

0

0

收藏

分享

网评 用心治理“责任状”乱象

elbow81 · 2023年4月3日 11:32:37

  责任状是工作中的行动指南、工作方向,是落实工作的有力举措。通过责任状的形式进行工作“压实”,做到责任明晰,这是推进落实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在现实工作中,看似层层压实任务,实则层层转嫁责任;看似逐级落实工作,实则在“甩包袱”。“需要签责任状的工作太多了,大家只能使劲向前冲。”总听一些乡镇基层抱怨道。有鉴于此,“不能动辄签‘责任状’,变相向地方和基层推卸责任”,我们党在整治“责任状”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以此来力戒形式主义,为基层干部松绑。

  不甩包袱,增强“责任状”实用性。古代有“军令状”,如今有“责任状”。一般来说,需要签订责任状的工作,都是非常重要的,通过签订责任状,进行责任分解、层层传导压力,将工作任务细化到人,责任到人,提高工作的完成效率,当然签订责任状的初衷是好的,一些责任状比如安全生产、信访维稳、党风廉政建设等等也是有必要的。但是在现实工作中,出现了这样一种怪现象,那就是各种责任状“满天飞”,曾经有《半月谈》的记者统计过,某一个乡镇一年签订了33份责任状,各类责任状过多、过滥,使本来用于提升工作效率的责任状“变了味”,甚至让部分基层干部像“无头苍蝇”一样,在工作中忙乱不堪、无所适从,感觉什么都很重要,做事情抓不住主次重点和轻重缓急,反而降低了工作效率,不利于责任落实,一些工作也从“抓基层促落实”变成了“问责基层抓落实”,把落实的任务甩给基层,把责任下移。

  不走过场,增强“担当履职”责任心。一些工作确实有必要签订责任状,比如安全生产等等,但是,决不能患上“责任状依赖症”,不能把什么工作都纳入责任状,要严格控制责任状范围,只有涉及到重大、重点,事关全局的战略性工作需要纳入责任状,平时的日常性事务工作坚决不纳进来。有的部门层层签订责任状,从省到市到县到乡镇到村,责任状“签来签去”,到了村级就只剩下村支书和村长两人,相关部门签了责任状之后就成了“甩手掌柜”,习惯于发号施令、指指点点,把职责范围内的事也扔给了下级和基层,责任状成了“卸任”状,这是典型的“甩包袱”,助长了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作风,也从侧面显示了这部分党员干部缺乏担当精神。

  不放空炮,增强“责任状”操作性。不能把“责任状”当成“推责”工具,一方面要精简合并过多、过滥的责任状,为基层干部减负松绑。另一方面要加大检查考核力度,保证责任状的刚性实施,不能让责任状成为摆设。

  (郑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选调生网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选调生网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