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春暖花开,正值农忙时分,地里一片忙碌景象。三月是雷锋学习月,我加入到助农志愿服务队伍中,帮助年迈老人在春天播下收获的种子,将雷锋精神发扬光大,将“志愿红”红满三江大地,红满田间地头。
用身上的“汗水”备原料。春天来了,沉睡了整个冬季泥土也期待着被翻开,松动开来去晒晒熙熙春阳。挥动锄头,用尽全力向下挖去,未曾想翻动起来需要更大的力气,才能撬动整块泥土。村民笑着对我说:“小伙子,悠着点,不要想着一口吃一个胖子。”我便调整战略,让锄头一半深入土中,一半露出在外,进度虽慢,但可节省不少体力,走循序渐进的路线。终于挖好了一小块地,汗水从额头冒了出来,仿佛也想和这新鲜的土地搭个讪。这便备好了制作“玉米汤圆”的原料。
用手上的“肥水”揉汤圆。原料备好了,在增强泥土粘性的同时,还要增添泥土的肥力,这时就需要加入“肥水”。小时候,在农村老家曾看到过爷爷奶奶孕育玉米秧苗时,需要将清粪淋在泥土上,保证种子在发芽阶段能够有充足的水分和养分。作为一名最基础的党员干部,就要敢于去碰,能够去做,不怕脏,不嫌脏,像搓汤圆那样,把沾满“肥水”的泥土揉得圆圆的,然后再挖一个洞,放进两粒玉米种子在里面,就包好了一个“玉米汤圆”。不一会功夫,我们就将两包玉米种子全部安置到圆嘟嘟的“新家”,并排在一起,在上面盖一层松土,铺一层薄膜,静待新芽破土而出。
用脚下的“泥水”种希望。静待一周多的“玉米汤圆”,在暖暖春阳的关照下,都探出了身子,是时候移栽到地里面,为这盎然春意再增添一抹色彩。春雨细如牛毛,但一下雨田间地头就湿漉漉的,粘得鞋子满是泥,田间小道也渐渐变得泥泞起来。不过,春雨绵绵贵如油,这正是移栽的好时节。立刻行动起来,隔一米打一个“窝子”,将玉米秧苗种入其中,用小锄头将泥土围拢起来,用力培培土,让秧苗直立成长。春雨绵绵还在下,流淌成涓涓细流,脚下的“泥水”悄悄滋润着刚种下的秧苗,也滋润着盛夏丰收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