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christy0417. 于 2023年3月30日 11:40 编辑
最近,给城市增添人间烟火的“摆地摊”一词冲上热搜,“女生靠摆地摊还清百万负债”这一话题很快引发网友们的热烈讨论,阅读量数亿次。 “地摊经济”并不是个新生代名词,其自古有之,隋唐帝国的建立,使中国再次迎来了大一统,“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可见在长安、扬州摆摊的商贩众多,同时在乡村各类集市草市也越来越普遍;宋朝出现了第一次完整记录地摊经济的作品《清明上河图》,生动展现了当时汴京地摊经济的繁盛和宋朝百姓的安居乐业;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工商业兴起,地摊经济也迎来了最后的繁盛时期。由此可见,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地摊经济表现为物物交换的社会生活模式,进入商品经济时代,我国地摊经济呈现出新的特征和优势。而如今成了热搜的关键词,一方面说明地摊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现象,另一方面也折射出一些现实问题。 通过查询“摆地摊”、“地摊经济”词条的“百度指数”发现,搜索该词条的网友很多集中在20-39岁年龄段,区域集中在广州等珠三角区域,其中很多人正处于在校、求职或工作的状态。 不可否认,进入“后疫情时代”,政府放开地摊,这一成本低,灵活性高的经济模式一方面可以拉动消费、有效缓解就业压力,另一方面也引出了相关的民生、社会问题,如仍存在不良卫生环境、影响公共空间;挤压商铺和商场的经营收入等问题。 可以说,开放地摊是一种政策指向,那就是要以民众的需求为中心,不拘一格,实事求是,千方百计增加老百姓的收入,方便民众的生活,增加城市的烟火气。但政府认可地摊经济,不意味着任何人可以在任何地方摆摊,更不意味着对原有城市治理制度的否弃。在这一全民热议的话题面前,各地政府尤其需要精准定位城市公共空间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功能,合理地布局城市商业服务和民生服务,以构建和谐有序的公共空间为目标,客观评价和管理地摊经济,这要比相关媒体“发热式”“一阵风式”推动地摊经济,更有利于民众民生需求和城市治理建设。 后疫情时代,国家开放地摊经济政策,发布的《个体工商户条例》中明确指出,没有固定经营场所的流动摊贩也可以按照法律规定申请为个体工商户。 在此基础上,大中小城市地摊经济政策发生不同程度转变。大城市地摊经济政策由“疏堵结合”转向以“疏导”为主。以珠三角地区为例,广州市对流动摊贩的治理态度经历了2010年前取缔、严治等“以堵为主”政策,到2010年后设立疏导区,推行“疏导结合”政策,直至后疫情时代尝试放开空间管制。中城市从“取缔”到“包容”,如20世纪以来,中山市一直致力于摊贩经济改革,从高压态势、坚决取缔的治理模式转变到正视非正规经济带来的巨大红利,采取人性化管理,提出包容、创新的治理方针,批评教育、疏离劝导为主,惩罚为辅,积极建设集中经营区,保障弱势群体的经济收入,依法依规规范食品摊贩的经营行为。小城市疫情前后从“堵”向“疏”的转变,疫情前时代,珠三角地区管理者对摊贩经济主要采取管理教育,驱赶打击的政策。 东莞市2018年7月13日推进食品摊贩专项整治行动,采取全面摸排、管服结合、部门协作的方法,规范食品摊贩经营行为;2020年6月,珠海市决定设置流动,摊贩试点经营区域,并对区域、时间、监管等进行具体要求。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1-2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为5.6%,从外因来看,发展地摊经济是疫情影响扩大,对低收入人群的收入、生活带来必须重视的情况下,政府从“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角度,为他们提供一条生产、生活之路的结果。从内因来看,城乡经济融合并不是一个零和博弈,相反,扩大城乡经济循环能获得极大的增量,越是底层的问题,解决后的增量越大。 稳就业就是稳经济。推出地摊经济是为了给底层老百姓的就业生存托底,为整个劳动人口托底,为整个宏观经济托底。 地摊经济是一把双刃剑,总体来说,我们需要对地摊经济持乐观态度。如果管理的好,地摊经济将会成为城市的“润滑剂”。地摊经济不应被视为阻碍,其特有的下沉市场应该收到重视,应与城市化管理实现共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