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峰县走马镇李桥村位于走马镇中南部,村域面积14.45平方公里,人口688户2016人,辖9个村民小组,共有党员60人(含2名预备党员)。在农村党员分类管理试点探索与研究中,李桥村党支部创新实施“四三四”积分制党员分类管理模式,持续开展党员服务积分兑换,有效激发党员引领示范、群众广泛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性,打造“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的乡村治理新格局。
“四式”抓管理,记好党员履职“明白账”。为破解农村党员活动难组织、带头作用难发挥、服务群众难量化等难题,李桥村党支部将村内党员分为“村内任职、居家发展、流动在外、老弱失能”四类进行教育管理,坚持“领单式、定责式、风筝式、关怀式”四种管理方式,凝聚党员群众共同参与基层治理和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一是“领单式”管理让村内任职类党员主动作为。全面落实村内任职党员包组包户目标任务服务,采取“群众点单、支部下单、党员接单、组织评单”的“私人订制”模式,由村内任职类党员为村内群众提供个性化服务。目前,5名村内任职党员结合人居环境整治、安全生产、矛盾纠纷调解、疫情防控等工作深入9个村民小组开展“领单化”服务62次,为群众办理事项134次,帮助解决实际困难问题25个,化解邻里矛盾纠纷13起,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二是“定责式”管理让居家发展类党员有位有为。对未担任村内职务的居家发展类党员,实行“定责式”管理,按照“村党支部+党小组+党员中心户+农户”的四级治理体系,明列“党员责任清单”,结合“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34名居家发展类党员联系群众253名,为群众办理实事55件。设立党风党纪监督员、环境整治监督员、产业致富信息员、矛盾纠纷调解员,强化居家发展类党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有效激活党员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三是“风筝式”管理让流动在外类党员有归属感。自下而上实行流动党员排查、上报制度,对流动党员进行动态跟踪管理,注重建立管理台帐和信息档案,注重加强对流动党员的党性观念、组织纪律等方面的教育。为了确保流动党员离“家”不离“党”,在流动中发挥党员作用,确定专人,坚持定期不定期走访家庭、电话联系等方式,及时掌握流动党员的思想动态,工作现状和生活情况,帮助解决流动党员在流入地遇到的实际困难,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使流动党员能够流得动、立得住、安下心、发挥作用。针对流动党员在流动中的行业特点,结合“共同缔造”试点创建,先后设计了 “党员亮身份”“我是党员”“在流动中奉献”等活动,展示了党员风采,树立新时期流动党员的新形象,激发了流动党员的能动性。四是“关怀式”管理让老弱失能类党员关爱有助。对于身体健康、乐于奉献的老党员,鼓励其参与党务监督、政策宣传、民主议事、乡村建设等工作,充分发挥其在调解邻里矛盾、宣传政策理念、讲党史颂党恩、倡导勤俭节约、推动移风易俗等方面的“传帮带”作用,实现年轻党员服务年老党员、年老党员带动年轻党员的“双向提升”。带头成立由在外务青年和村内优秀青年组成的走马镇李桥村青年社,对部分体弱多病、行动不便的老党员,落实党内关怀帮扶措施,组织开展走访慰问、“送学到家”活动,增强老党员对党组织的归属感。今年以来,慰问生活困难党员12人次,累计为困难党员发放慰问物品价值2000余元。
“三化”强运用,提高积分运用“内核力”。为切实推动党员分类管理落实落地,让党员分类管理制度更具生命力,李桥村党支部突出创特色、求实效,在党员“积分制度”运用上下足功夫,进一步激发党员的生机活力。一是积分制度规范化。党员一人一档建立党员积分手册,村主任任“社长”,党建管理员任“监督员”,制定“储蓄”细则,根据“储蓄”细则,采取优加劣扣,对党员“存”“贷”款。“存款”即对履行党员义务,参加公益事业、帮扶困难群众等任务的进行加分;“贷款”即对无视村规、乱丢乱扔、整无事酒等违反组织要求的进行扣分。二是积分指标多元化。设置“政策宣传、志愿服务、文明评比”三类8项正向积分和9类不文明,为党员明确行为标尺和努力方向。三是积分兑换科学化。建立“爱心信用社”,制定积分管理办法,坚持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相结合。在物质奖励上,根据党员干部积分多少兑换相应物品,用组织温暖激发干事活力。在精神奖励上,对“存储大户”由村党支部在每月主题党日进行公开表扬、对“贷款”还不上的进行提醒教育,积极构建“干事—回报—干事”良性循环机制。
“四变”提成效,形成基层治理“新”格局。自开展“积分制”党员分类管理工作以来,切实增强了党员身份意识和组织归属感。一是“任务下派”变化为“领单激励”。党员通过“群众点单、支部下单、党员接单、组织评单”的“私人订制”模式,加上积分奖励的新方法新载体,党员从过去的凡事“要我干”转变成现在的遇事“我要干”,有效激发了党员的内生动力,基层工作呈现“新气象”。二是“书面教育”变化为“奖惩机制”。党员“积分制”有效破解了农村党员作用发挥不到位问题。贡献加分项引导党员创先争优、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鼓励党员争“高分”,违规减分项提醒党员明“底线”。通过对党员实施积分制管理,实现党员评价有依据、争优有动力。三是“党员赶着走”变化为“党员主动跑”。通过党员“积分制”管理,党员们自发积极参与到疫情防控、人居环境整治、矛盾调解等服务事项,真正形成“没有局外人、没有旁观者、没有过路客”的治理格局,构建党员参与乡村治理的新体系。四是“党员带动不明显”变化为“党员担当聚群力”。自推行党员“积分制”管理以来,村内任职5名村内任职党员示范建,领办实事62件;34名居家发展党员带头建,践诺实事61件;11名流动在外党员协同建,主动参与实事35件;8名老弱失能党员自愿建、自愿参与实事20件。引领形成“党员带动促群众主动”“小家参与带动大家治理”的新局面,为“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走深走实注入了“源头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