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18455667132 于 2023年3月29日 11:20 编辑
“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人民是决定性力量”,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我们要始终坚持人民至上”。但如何做到“为民”这一核心理念、彰显政治本色,这也成为了摆在干部面前的紧迫课题。人民群众是国家和社会的真正主人,在基层工作,必不可免的便是与人民群众打交道,为民担当是党员干部必须且应当承担的职责,需要我们不断提升能力本领、用实实在在的成效服务群众,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人民满意的答卷。 笃信“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上练”的意识,练就为民谋利的过硬本领。为民担当,贵在有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当前中心任务,这也意味着我们面临的形势将更加严峻、问题也将更加繁琐复杂,无一不在考验着我们的干事能力,唯有全面提升为人民服务的本领,方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只有更多地“面对面”,才能更好地“心连心”。我们要加强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笃定技多不压身的追求,在干中学、在学中干,刻苦钻研、静心思考,练就适应形势需要的“十八般武艺”,努力成为做好工作的行家里手。在服务群众的过程中,当好党的政策的办事员和执行者,以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各项工作的检验标准,想群众之所需,办群众之所急,真心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从而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厚植“绝世此事要躬行”的实劲,站稳为民造福的政治立场。为民担当,要在担责。主动作为、务实笃行,这些字眼不能只是口头说说,必须落于实打实的行动中。我们要自觉在研判形势、把握本质、明辨是非、抵御风险上下功夫,弄明白哪些是人民群众期盼的大事要事,理清楚如何更好地造福于民;不断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努力增强对党和国家政策精神理解把握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要自觉强化对党和国家政策精神贯彻落实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推动各项政策精神坚定不移、不打折扣地贯彻落实,自觉抵制象征性执行、低水平执行等各种形式主义。以敬业勤勉的精神状态、积极有为的工作作风、诚挚为民的无私大爱,投入无限的为民服务之中,进而转变为人民群众实实在在的幸福感、安全感与获得感。 涵养“事了拂衣去”的追求,强化我将无我的精神境界。为民担当,成在筑基。翻开历史画卷,无数先辈为了国家和人民,无私奉献、不求回报,正如战功赫赫的张富清,主动选择去山区工作,将过往的功劳藏于心底,默默为人民服务;又如核潜艇设计师黄旭华,以身许国三十载,隐姓埋名,将功绩深潜在人生的大海。但如今,仍然存在极少数干部在干事过程中存在的“小我”、“自我”、“为我”等功利性表现,这不仅影响了干部形象,也拖慢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我们应当以涵养“无我、有我”精神为要求,以“明大德”为要求、“守公德”为关切、“严私德”为底线,着力强化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牢固树立为民造福的正确政绩观,时刻坚持权为民所用的正确权力观,严格约束自身的言行举止,切实提振为民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