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搜索

1

0

收藏

分享

基层 着眼基层 铆足干劲 推进乡村振兴

子夜歌 · 2023年3月28日 14:17:07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早在2003年,党中央就提出“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没有农业强国就没有整个现代化强国;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是不全面的。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主要围绕建设农业强国、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来开展。在基层农村各项工作中,应当如何将党中央对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部署落实到行动中?我认为,应从如下三个方面来具体开展落实。

  第一,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和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始终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无农不稳,无粮则乱;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农业强国首先是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强。提升粮食生产效能,关键是抓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要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建设成为高标准农田,根据本村农田设施情况建设水利灌溉设施,以科学技术保证粮食增产增收;促进种业振兴、科学育种,对当地种业企业开展扶优行动。在提升粮食生产效能各项工作过程中,要听取当地农民及种粮大户的有关想法和意见建议,做到“为民办实事、为企优环境”。只有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落实到位,才能确保粮食安全,真正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第二,加快本村本地区农业产业化建设,依靠当地农业企业,延长农业产业链、增加附加值,带动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农民增收。作为基层干部,首先要研究本村最适宜发展的农业产业,这个适宜,一要考虑本村自然条件,如气候、地形等等,二要参照当地历史种植经验和农民生产习惯,在现有的生产条件基础上进行产业建设开发。产业建设开发具有很多模式,如“农民+企业+合作社”模式,由当地农民开办企业,村民集体流转土地经营权形成规模生产效应,依据当地实际情况即可。而在产业链建设、发展下游加工业旅游业时,若一个行政村硬件条件不足,也可以由乡镇牵头,或由邻近的几个行政村共同组织开办,将农业生产延长成为集生产、加工、乡村旅游为一体的农业综合产业园,不仅可以提高当地产量、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还能够为当地农民创造更加稳定的就业岗位,带动增收致富。

  第三,坚持基层党建引领农村各项工作,带动农民参与,夯实村级治理基础。做好“三农”工作,关键在党。基层党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扎实推进农村基层党建引领工作,让广大农村党员群众了解、参与到基层各项事业中,是夯实基层党组织群众基础的重要举措。当前,各地基层支部利用“党建+理论学习”高举思想火炬,“党建+志愿服务”带动群众参与,让好政策、好思想、好举措在农村广袤土地上生根发芽。在党建引领各项工作开展的实践中,总结形成了“网格化管理”和“四事四权工作法”等一系列宝贵经验。以村网格化管理服务为例,它是基层农村对就地解决矛盾的“枫桥经验”的继承和发展,将网格作为基层治理的基本单元,以走访群众为基本形式,一对一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有效拉近了村民和党组织的距离。

  农村是最广阔的实践天地,在基层大有作为,要着眼基层各项工作,铆足干劲推进乡村振兴。落实乡村振兴,要向中央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战略部署看齐,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二十字方针总要求,在基层创新工作举措和方式方法,倾听人民心声,为民办实事、为企优环境,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而努力奋斗。

特别声明:本文为选调生网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选调生网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