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巴南区抓特色、扬优势、寻找关键变量,主动求变求优求精,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战新制造业集群建设引领工业高质量发展,全区战新制造业呈现稳中有进、质效提升、潜力显现良好态势。2022年,全年实现战新制造业产值405.6亿元,同比增长17%,高于规模工业产值增速9.5个百分点,占全区规模工业产值的43.1%,拉动全区规模工业产值增长6.7个百分点,对全区规模工业产值增长的贡献率达90.1%。2022年6月,因促进工业稳增长、推动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等方面成效明显获国家督查激励,因扎实推进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持续推动传统产业转型等方面成效明显获市政府督查激励。但对比工业高质量发展要求,我区战新制造业发展仍存在产业规模不大、结构不优、创新不强等问题,在新时代新征程中,需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把战新制造业作为工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大力提升现代产业体系竞争力,以战新集群发展引领工业高质量发展。
一、全区战新制造业发展现状
(一)强战新之基,稳中求变推动战新体系越创越优。一是在强执行中打造政策支撑体系。全面落实国家、市各项助企纾困政策,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全年向上引项112个、争取资金2.4亿元,市级重点专项资金项目数和资金量居全市前三。全面支持战新产业发展,出台“巴十条”“巴七条”帮助战新企业稳产增效,延伸产业链条,引进下游企业,加强资源综合利用,进一步提高质量和效益。二是在重落实中健全营商服务体系。对标世行营商环境标准,积极打造全市一流营商环境。做实做靓“大走访大调研”“三服务”服务企业品牌,实现政企沟通“零距离”、解决问题“零停滞”、政策落实“零障碍”。建成2个市级和3个区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巴巴实企业服务云平台成功入选市级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名单。支持企业上市融资,美利信科技、智翔金泰2家企业IPO过会,宸安生物入选国家战新产业发展基金支持项目。三是在促提升中建立要素保障体系。加强与国家电网、重庆燃气等生产供应单位的“一对一”沟通协调机制,确保迎峰度夏度冬能源适时足量储备,保证重点战新企业和重点战新项目能源供应。投运3个、续建2个输变电工程,新建7条10千伏输电线路和25公里燃气管线,更换老旧配变压器220台、城市燃气管道295公里,二圣集体村建成全市首个乡村“电力驿站”。
(二)蓄战新之势,变中求进推动战新势能越创越强。一是瞄准热点精细布局战新。以“一区五城”建设和五大产业集群建设为引领,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重点战新产业,“导航”战新产业快速高质发展。重庆国际生物城被纳入首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获批全市唯一的生物医药重点关键产业园,重庆数智产业园获批全市唯一的5G特色产业基地。二是瞄准重点创新驱动战新。建立从“塔基”到“塔尖”的战新研发创新培育体制机制,不断集聚创重庆理工大学创新创业生态圈新资源,推动战新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组建一批产学研用协同的创新联合体,引进重庆国际免疫研究院、能研理工研究院、无人系统研究院等科研平台,全区战新企业累计建成国家级企业技术3家、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3家,工业研发投入强度等指标居全市前列,区县工业设计创新活力指数居全市第一。三是瞄准痛点产城融合发展。持续优化完善生产性和生活性配套设施,高质量发展基础更加扎实,国际人才公寓、S标准分区市政道路开工建设,数码产业园D区一期道路、木洞污水处理厂等项目土建完工,巴南智慧园区平台建成投运。强化工业用地全生命周期管理,以“亩产论英雄”,有序推动金竹、花溪组团等传统工业园区“退二进二”“退二优二”,兼停并转光明消防等低效工业企业,园区规上工业产出强度98.6亿元/平方公里、居全市前列。
(三)聚战新之源,进中求质推动战新生态越创越靓。一是高标准引育重点战新项目。在全市率先启动产业链链长制,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战新产业链,新引进战新项目45个、协议投资288亿元。目前全区已基本建成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装备制造为主的战新产业集群,宗申、惠科等战新企业成长为市级链主企业。二是高质量推动传统产业向战新转型。依法依规推动落后产能退出,全区无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等落后产能或高耗能企业。引导重庆铃耀、耐德山花等传统汽车、装备制造企业向新能源汽车、环保装备制造等战新产业转型,全年累计生产新能源汽车摩托车20万辆、增长92%。三是高效能促进两化深度融合。以应用为导向深化工业互联网赋能体系建设、宗申动力“面向动力系统产业链协同制造与服务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获评全市“一链一网一平台”揭榜挂帅项目、占全市三分之一。以云水苑数字经济产业园为载体大力发展软信产业,引进誉企服科技区域产业赋能中心等项目10个、总投资约12亿元,新增注册软信企业200余家。
二、全区战新制造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规模有待进一步壮大。2022年,全区有战略性新兴制造业企业46家,全年实现战新产值405.6亿元,占全区规模工业产值的43.1%,总体规模不大,龙头企业示范带动作用不强、集群内企业之间产业关联度不高,特别是缺乏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产业和企业,与高新区战新产值2208亿元、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85%差距明显。
(二)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全区战新产业发展虽然经过持续调整优化,但产业结构失衡问题仍较为突出,2022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占全区战新总产值85.7%、比重偏高。部分产业链结构不优,交流协作和配套发展不足,距离产业链上下游合作、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尚有一定的差距,如数智经济的“芯屏器核网”产业链的链主企业仅有惠科金渝、腾龙控股2家,“惠科系”在产业链中的产值贡献率达90%以上。
(三)产业创新有待进一步加强。全区科技创新能力发展基础较弱,有研发投入活动的规上工业企业135家、仅占全区规模工业企业总数46.7%,有研发机构的规模工业企业80家、仅占全区规模工业企业总数27.7%。从研发投入产出来看,全区工业企业R&D内部经费支出分别为渝北区、九龙坡区的41.2%、77.5%,申请专利数分别为渝北区、九龙坡区的40.4%、59.6%,其中申请发明专利件数分别为渝北区、九龙坡区的21.7%、49.0%。
三、推动巴南区战新制造业发展的建议
(一)牢牢把握“时”和“势”,抓好“三个统筹”确保战新制造业发展蹄疾步稳。一是统筹好总量和质量。做大战新制造业这个蛋糕,实现就业充分、企业盈利、财政增收、民生改善、风险可控、资源环境可持续,不断积蓄新的发展动能。提升战新制造业发展能级,利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所创造的机会窗口,通过政策扶持、完善配套服务、优化发展环境等举措引导企业智能化、绿色化、数字化转型,抢占先进战新制造业的制高点,打造坚实的产业基础,实现产业链的现代化和价值链位置的攀升,既要重“量”更要重“质”。二是统筹好增量和存量。“抓增量”就是要强化战新产业招商,向项目和投资要增量,实行清单化、项目化管理,建立台账、挂图作战,搞战新产业招商赛马比拼,动态晾晒工作成效,在全区上下营造工业园区进位争先、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根据支柱产业和五城建设,做好“五菜一汤”,“五菜”是指五个园区根据产业发展定位招商引资,“一汤”是指渝兴公司根据“满天星”行动计划,抓好软件产业招商引资,全力打造好巴南软件产业园。“抓存量”就是要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支柱产业迭代升级。按照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总体要求,把战新制造业发展建立在创新驱动、集约高效、绿色低碳、智能制造、惠及民生的基础上,加快实现提质增效升级。引导宗申、建设、大江等存量企业突出主业,对照同行标杆,加快转型升级;支持智翔金泰赛立奇单抗等产品尽快上市,早实现全球药“巴南造”;引导惠科抢抓柔性显示等新型显示技术发展机遇,在上游的核心材料及下游的应用领域上强链延链;支持重庆铃耀等龙头企业加速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发展布局。三是统筹好供给和需求。以需求牵引供给,加快推动重大战新制造业项目落地实施,推进重点领域企业技术改造,加强产品设计创新、培育消费新模式新业态,深挖需求潜力。以供给创造需求。补齐短板,围绕遏制生产要素资源流失,着力增强人才、资本的吸引黏着力;围绕补齐技术创新短板,加快培育战新制造业新动能;应对外部冲击,增强战新制造业发展韧性。聚焦痛点,一方面,打通供给堵点,关注市场订单变化、大宗商品价格、关键零部件供给等形势,提升风险感知能力,确保循环畅通;另一方面,健全保障体系,落实好惠企纾困政策措施,优化产业生态,确保战新制造业行稳致远。
(二)处处洞察“危”和“机”,抓好“三个融入”确保战新制造业发展平稳趋升。一是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在服务全局中发现自己、审示自己、发展自己,努力在国家对外开放和区域发展新格局中发挥更大作用、作出更大贡献、谋求更好发展。建立可持续的、需求导向的外向产业体系,促进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在区域内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加快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在“一带一路”找到找准自己的位置,使我们能够在在重重困境中“杀”出一条“血路”,如生物医药、新型显示和新能源汽车产业。二是融入“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新时代新征程新重庆,重庆市明确提出要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作为“一号工程”和全市工作总抓手总牵引来抓。巴南要搭上这班“成渝高铁”,按照市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工作推进大会要求,聚焦目标任务,找准工作抓手,积极主动融入成渝双城经济圈,唱好“双城记”。将自身工作放到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战略全局中谋划,真正把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作为“一号工程”。三是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将重庆公路物流基地打造西部陆海新通道的综合物流枢纽,进一步高标准建设大型货运场站,有力推动西部陆海新通道公转铁、公转水规模化、散改集运输,完善多式联运集疏运体系。以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为依托,奋力构建全方位开放发展新格局,全面优化升级产业结构,助力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三)时时找准“位”和“责”,抓好“勤入三门”确保战新制造业发展突围争先。一是勤出门、强脚力,进百企门、知百企情。常态化走访企业,一要宣传政策到位,针对企业开展针对性指导,引导企业用好政策;二要摸清实情到位,详细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要充分吸纳、认真梳理、及时反馈收集到的意见建议和走访中发现的共性问题;三要沟通交流到位,帮助企业分析市场和行业发展趋势,助力企业进一步拓宽视野、延伸产业链、拓宽服务面确立长远发展目标,引导企业推进技术创新,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二是勤上门、强手力,解百企困、暖百企心。整合部门力量强化帮扶,构建“发现问题、反馈问题、跟踪问题、解决问题”的全流程帮扶体系,实行“销号制”解决企业诉求。做实做靓“巴巴实”企业服务云平台,打造“企业诉求一跟到底”“企业发展一路陪伴”的全方位、精准化、主动性服务体系。广大干部职工要主动关心关怀企业发展,了解企业发展遇见的困难问题,打通惠企暖企政策兑现“最后一公里”,确保各项惠企政策做到“应享尽享”,确保企业诉求“应解尽解”。三是勤闭门、强脑力,汇百企智、促百企兴。各级干部要将学习当作一种习惯,及时掌握工业、科技、大数据领域的行业发展趋势,熟悉掌握各级政策法规,成为抓战新制造业发展的行家里手,同时要向企业家们学习行业热点和发展趋势。全区战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需要集聚各方优势、凝聚各方智慧、汇聚各方力量。与企业家们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赢在一起,汇聚企业家们的智慧,共谋巴南战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大计。
(重庆市巴南区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产业发展科 吕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