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yanyingnan 于 2023年4月3日 17:13 编辑
近日在海南临高一名13岁女孩遭遇校园霸凌,导致该女孩左耳鼓膜穿孔,眼睛被插入异物,一群女孩对她拳打脚踢,还将其推入小河中……只是文字描述就让人触目惊心,而这场案件居然还是由施暴者拍摄并发到网上才被家属知晓并报警,足以可见施暴者对法律的漠视和挑衅,目前虽然对施暴者的处理结果仍未出来,但据从事法律工作的相关人士表示,这些施暴者中年满14周岁的将接受行政处罚,言外之意就是未满14岁的将不予追究行政责任。关于此类低龄犯罪事件并不只是个例:2019年大连13岁男孩蔡某某将10岁女孩淇淇拖到灌木丛残忍杀害,最终由于加害人蔡某某未满14岁,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依法不予追究刑事责任;2012年,广西未满13岁少女覃某妒忌同学比自己长得漂亮将其约至家中杀害并肢解尸体,最终因未成年依法不追究刑事责任近日;山东11岁女孩被2名男孩殴打侵犯后,案件主谋因不满14周岁被直接释放的事件,再次将“14周岁”标准的争议摆上了台面。
针对低龄犯罪,目前世界各国,大多数还是遵行《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的建议,以12周岁为最低刑事责任年龄的标准,但受法系传承及地区因素的影响,各国的区别非常明显。我国法律体系中,将14周岁作为一个是否承担行政责任的标准线,这个标准对于误入歧途的孩子来说可能是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但对于受害者以及受害家属来说,造成的伤痛却永远没办法愈合。但近年来屡屡发生的未成年人恶性犯罪的事件不断刺痛着大众的心,让人不禁质疑14岁的界限是否过于宽容。所以网络上很多声音呼吁要降低承担行政责任的年龄标准,然而这一建议显然也并不治本。那么要预防低龄犯罪全社会应该怎么做呢?
一是加强家庭教育。家庭作为儿童成长最重要的一环,对儿童价值观、人格、品行的养成起决定性的作用。从事未成年犯罪心理学研究的李玫瑾教授说:“孩子的问题大多是由大人造成的,家长的问题若不调整,孩子的问题也调整不了。”她对几个犯罪孩子的家庭进行了解,出乎意料的是,几个孩子的家庭并没有存在离异、家暴等严重问题,家境条件均良好,孩子的家长都有表示:不是不管,是管不了,打了打了骂也骂了没用。而这些孩子对于要承担的后果是完全没有概念,觉得大不了关几年,对于他们的未来也没有打算,自然也不会考虑犯罪后果,所以这就是为什么一味强调降低行政处罚年龄并不合理的原因。而造成违法犯罪后果的原因李玫瑾教授给出答案:家长管晚了。在孩子成长早期,父母陪伴尤为重要,给足孩子关爱、及时教导,树立正确观念。只有幼年时培养好牢固的亲子关系才能拥有健全的人格,在未来孩子的成长道路中的教育才能有一定的话语权,才会听从管教。所以要减少低龄犯罪应加强对监护人的教育。
二是强化校园监管。学校是孩子接受正式教育的场所,除了传授知识以外,理应对学生心理状况、该年龄段心理特征要有足够的了解和关注。从有关数据来看,乡村学校低龄犯罪呈上升趋势。随着现代城市化进程加快,乡村学校学生留守儿童越来越多,缺少父母的关爱和管教的孩子容易导致一系列心理问题,这也将为社会埋下治安隐患,因此对这些群体的教育责任就由家庭落到学校。面对层出不穷的校园霸凌等问题,学校如何应对?一是在学校定期开展专题教育,在面对校园暴力时如何应对,邀请司法所、派出所来校园开展专题讲座,加强普法教育,了解犯罪后果和危害;二是要加强家校沟通,双方能及时深入了解孩子发展情况;三是设立心理教育课程,引导和疏通孩子的不良情绪,加以正面引导;四是加强行政值班和校园巡逻,布置完备的监控设施,将校园暴力等犯罪情况及时发现、及时制止。
三是完善立法机制。低龄犯罪人群相较于普通犯罪人群有一定的特殊性,由于心智发展仍不够成熟,意识不到违法犯罪带来的后果给自己未来人生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所以法律对他们的约束效果是有限的,因而我们不仅要加强对监护人的教育,同样也要让监护人承担相应违法责任,这样才能让监护人真正担负起未成年人的教养义务。
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是民族的未来。保护好孩子,是关系到祖国发展和未来的大事,全社会应当为孩子们合力筑起安全屏障,远离暴力伤害,远离违法犯罪,还他们一个健康、快乐、安全的童年和青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