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搜索

0

0

收藏

分享

网评 保护“精神珍珠”当有“新意”方有“意义”

LD1308 · 2023年3月24日 17:17:50
本帖最后由 yanyingnan 于 2023年3月27日 17:26 编辑


  从精雕细琢的四川绵竹年画到栩栩如生的济南皮影,从精美绝伦的苗族刺绣到叹为观止的手打铁花,从遏云绕梁的江南昆曲到珠落玉盘的国粹京剧……非物质文化遗产见证了中华文明的绵延传承,丰富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映照着中华儿女的精神长河。保护非遗文化是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的题中应有之义,须从宣传造氛围、创新激活力、融合求发展等方面,让非遗文化“活”起来、“火”起来,“传下去”、“走得远”。
  
  谋“宣传氛围”新点子,让老树发新芽。以传统内容为原点,激发动力。博大精深、包罗万象的非遗文化,须真实、系统、全面地保存、记录它们,不歪曲、不偏离、不走样它们的原本“面貌”,基于非遗文化的原生态用音、谱、图、文、像等形式展现非遗文化的变化与流转;以数字科技为横坐标,释放活力。保护非遗要见人、见物、见生活,传统的报刊杂志、海报横幅等宣传方式固然重要,但数字科技的新颖与新奇更适合作为打赢这场“保护战”的绝佳“武器”。VR的运用可让人“亲临”江南水榭楼台,“数字敦煌”可让人“身临”精美洞窟壁画,“非遗+数字+宣传”拓宽了传播渠道,让精彩的展示、精湛的技艺、精美的展品“可感知”、“可触摸”,“听得见”“带得走”;以学习交流为纵坐标,积蓄潜力。依托国内国际论坛会、文化产品博览会、推介会等,扩大优秀非遗的影响力;依托声势浩大的旅游大会、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独具特色的民俗体验等,展现优秀非遗的感染力;依托研讨所、交流会、培训班等,增强优秀非遗的生命力。通过交流互鉴,让非遗文化既能“引进来”,更能“走出去”。
 
  闯“传承活力”新路子,让新芽成新树。在“深挖掘”上下苦功夫,通过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现场,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调查,收集传统音乐、舞蹈、技艺、医药、民俗等资源信息,用文字记录非遗发展,用言语传递非遗温度,用镜头定格非遗魅力,不断挖掘、探索、充实非遗信息库。在“育人才”上下实功夫,非遗传承,关键在人。厚植非遗人才沃土,离不开非遗传承人、专家学者、工作者、青少年等群体的多方发力,既需要充分发挥民间老歌师、老舞师、老艺人等“老”师傅的工匠精神,又需要“非遗青年”有生力量的添砖加瓦,推动青年人才成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强劲动能。在“搭载体”上下硬功夫,建基地中心、村史乡愁馆,完善非遗保护阵地设施,为非遗作品、非遗技艺等搭建展示平台;建教育场所,依托各类传习站所开展各类学习培训,为广大群众搭建起保护传承优秀非遗文化平台;建营销网络平台,立宣传实地展位,为非遗产品搭建起推广销售平台。

  寻“融合发展”新样子,让新树扎深根。深化乡村振兴融合的步子要稳,一方面要以乡村特色资源、特色农耕文化、非遗传承技艺等为抓手,深耕非遗文化内涵,开创发展新局面;另一方面,通过建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开传统工艺工作站,带动群众自力更生、创业致富,发挥非遗文化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助力乡村振兴方面的内生力量。深化文化旅游融合的亮点要多,“非遗+旅游”的高质量融合是走高质量发展之路的必然要求。“非遗+研学”“+民俗”“+文创”“+演艺”“+节庆”……把非遗渗透到吃、住、行、游、购等旅游全要素中,既能增强旅客文化体验,又能开辟非遗活化新路径,实现双生双赢。深化产业销售融合的力度要大,依托山水资源、传统文化等特色资源,培育非遗文化品牌,衍生特色非遗文创产品,借助互联网推介平台,扶持非遗数字化保护传承特色产业,以全产业链发展延长非遗文化的生命力。

特别声明:本文为选调生网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选调生网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