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搜索

0

0

收藏

分享

网评 做好调查研究“深”字文章

王布船 · 2023年3月21日 12:10:31
       《之江新语》中提出,调研务求“深、实、细、准、效”,既要确保调研不流于形式、不浮于表面的客观要求,也要立足新时代、开拓新局面、开辟新境界。“五字方针”中,“深”字位居首位,是整个调研工作的首个要求,它既是万事开头之“难”,也是实干创争之“先”。所谓“深掘井方能饮甘泉”,唯有深入基层一线、深究课题调研、深刻总结成效,方能用好调查研究这个“传家宝”,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发展中写好“调研文章”,实干笃行答好“时代之问”。
       调研对象要“深入”,于细微处听民声,在一线中晓民意。调研对象是调查研究工作的主体,它既是反映问题本质的“镜子”,也是解决问题根源的“引子”。但唯有深入群众、深入基层,进农家大院、访田间地头,听民声、察民情、体民意、知民需,才能寻病灶、求良方、解民忧、除民困。“涉浅水者得鱼虾,入深水者得蛟龙”,要扑下身子、迈开步子,以人民群众为师,深入基层自下而上向党员群众问计求策,“面对面”“背靠背”收集来自基层各方意见,翔实掌握第一手资料。既要有“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进取精神,也要有“民之所盼,我必念之”的责任意识,带着问题意见“沉下去”,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才会“浮上来”。
       调研过程要“深究”,咬定问题不放松,立根原在提纲中。做好调查研究工作既要重“调查”,也要重“研究”。“调查”是发现问题收集意见的工作举措,而“研究”则是分析问题寻求建议的思维方式。在“身入”基层的同时也要“心到”基层,要对课题涉及的各项难点进行全面深入调查、细致考究,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确保“目不眩于五色之惑”,得到“真材实料”;也要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做到“闻过则喜”,多问群众意见,多听逆耳之言,以“要讲真理,不要讲面子”的工作态度“打破砂锅问到底”,直指问题矛盾根源。只有深究各个环节和工作细节,揪着问题不放,抓住意见不松,能认清事物本来面目,做出合乎实际的判断。
       调研结果要“深刻”,见一叶方知深秋,窥一斑而见全豹。“文可载道,以用为贵”,结果运用是调查研究的“后半篇文章”。如何将一项调查研究转化为可借鉴、可推广的经验方案,考验着调研工作者的思维逻辑和文字功底。要高度重视调研报告的撰写,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善于分析矛盾、发现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把零散的认识系统化,把粗浅的认识深刻化;同时要充分发挥调研组集体智慧,严把每一道关口,反复打磨,切实把准工作趋势规律,丰富数据案例支撑,确保调研报告既有“看点”让人眼前一亮,也有“难点”引人深思。通过举一反三、见微知著,将调研成果逐步转化为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风向标”“晴雨表”。

特别声明:本文为选调生网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选调生网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