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搜索

0

0

收藏

分享

网评 让农村非遗“活”起来

明朗四季 · 2023年3月21日 11:03:53
       近日,苗家“95后”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传承人潘雪讲述银匠故事、制作银饰的短视频爆红网络、冲上热搜,让养在“深闺”里的老手艺走出大山,找到了一种“新活法”。无独有偶,在甘肃随着一个多月的线上全球展销,“鱼跃龙门”虎头帽、玉兔香包等非遗文创产品远销德国、马来西亚、泰国等地,“出海”拓市场。我国非遗资源丰富,大多根植于广袤的农村地区,是中国乡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抓手。但在城市化进程中,随着乡村传统文化的日渐式微,非遗传承也因设计、品牌塑造等方面的原因逐渐与现代社会脱轨,出现发展缓慢、停滞和整体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情况。
      农村地区非遗文化的传承发展,农村居住者是主要力量。但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农村状态与以往产生了巨大差异,大多数务农人员放弃农业,选择到城市务工改变贫困现状,包括部分非遗项目传承人,未充分认识到非遗的重大价值,传承发展意识不强。同时,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人们对自身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意识逐渐淡薄,特别是在农村区域,很少有人会花费精力、心思去琢磨一项技艺,一些口授心传的曲艺、舞蹈因本身包含复杂的记忆程序,在生计压力之下,后继无人,濒临失传。加之传统的民间文学、民间音乐等非遗项目来说,本身资金吸引力不足,主要靠政府资金注入维持运营,这就导致了较为弱势的非遗濒临消亡。
       让农村非遗“活”起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一是加大宣传引导,提高主体传承发展意识。统筹线上线下资源,创新宣传模式,锁定宣传对象,提升宣传实效,让非遗传承和保护深入人心。二是创新生存机制,提高自身热度和知名度。根据项目产品特点创新生存机制,或是将非遗融入公共文化设施的优质供给中,在文化馆等场所展陈,或是鼓励支持社会组织、企业、个人等建立非遗研习基地等,与乡村旅游等深度结合,推动农村地区非遗项目和产品转化为可看、可听、可戴、可用、可尝、可娱的旅游产品,在提升非遗自身热度和知名度的过程中实现传承和发展。三是完善政策体系,探索发展新模式新路径。深入实施“乡村文化记忆工程”等系列行动,设立非遗传承保护专项资金,增加政府财政投入,促进非遗文化产业发展;组建非遗传承发展复合型人才队伍,建立人才招揽、人才培训、人才保障等制度,为非遗传承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逐步实现非遗人才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非遗产业推广的现代化、信息化;整合现有非遗文化要素,积极开展传承保护试点活动,建立传统村落保护和非遗传承发展相结合的特色小镇和民俗文化村,全面探索非遗文化传承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和新路径。

特别声明:本文为选调生网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选调生网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