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青椒 于 2023年3月20日 11:33 编辑
写下这个标题的时候,心里突然咯噔一下,我的眼里,故乡怎么老去了?谁会说自己的故乡老,而非年轻?历来,那些文人雅士都是怀念年轻的美丽的故乡,何曾说过她已老去或正在老去? 但讲真,我虽然极不情愿这样定义故乡的现状,而事实上,我真的觉得故乡如一位老人,正在风烛残年中,抖抖索索过着她萧条的人生。 离开故乡三十年,几乎不曾再回到生养我的一方热土。记得当初离开,是迫于无奈,总有一种自己不喜欢的力量将我们推开,让我们无法立足,于是我们在一种悲伤的情绪里连夜远行落脚到距离故乡千里的地方,重新开启新的生活。 如果不是叔父去世,如果不是为了打理残存的一些亲情,如果不是为了一次必须完成的奔丧,我怕是很难有机会回到故乡,一别三十载的故乡。 我的车技不是很好,走上唯一一条从乡镇街头通往故乡的小路。这条路,我是印象深刻的,打小上学就是每天来来回回走几趟的一条路,那个时候,它还是土路,走在上面忽高忽低,像跳街舞的那种感觉。小伙伴们喜欢在这条路上演绎各种有趣的故事,打闹,嬉戏,骑着自行车就往路边的水稻田里冲,一身泥浆爬上来,在快乐的笑声中回家挨揍。 每个周末,父亲会骑着一辆老式自行车,赶往几里外的集市,只为买点肉或者鱼,给全家人改善生活。父亲是个粗心的人,有时候买的菜在自行车后面用塑料袋挂着,回到家菜已经不见了。自然,也没少挨母亲叨唠半天,却不敢还嘴,毕竟那个时候的肉鱼不是能常吃到的,东西丢了,是有多心疼啊。 如今回到故乡,回到村头,再也不见父亲母亲守在风中,等待儿子的归来,他们早就去了山上,在那里享受另一个世界的人生。 回到故乡的村头,多年前的一幕幕如过电影般重现,村头的歪脖子树还在,但显然已经垂垂老矣,历史的印记刻在上面,那里记录着故乡远去的历史与故事。曾经,这棵树给劳作的人们突然遭遇暴雨躲避起着遮挡的作用,而每到晚上,夏天的闷热尚未散尽,邻居就三三两两来到树下乘凉,有滋有味地听人讲着三国水浒中的故事。 故乡人口不多,早年也只是一个小村落,很漂亮,月亮形的湾子,湾子前有很多小湖泊,很多人家在这里养鱼种藕,一代代过着简单朴实的生活。如今,湖泊越来越少,因为改成了稻田。那种昔日热闹的蛙鸣,显然荡然无存。 曾经挨家挨户的房子,也正在岁月的年轮里变得稀松,一些倒塌的泥巴屋早就没有了痕迹,很多房屋的主人也早已搬迁到街上,或者城里,这里的记忆,怕是他们也难以收拾。 年轻的男女,几乎没有一个人留在村子里,他们为了改变生活,一个接一个赶往他们向往的城市,在那里拼命打拼,一年回不回一趟村里,也是很难说的事情。剩下的,都是老小,也不过一二百人。他们的生活已然简单淳朴,白天去田里干点活,晚上早早就关门闭户入睡。 村里的房子很少有改变,生活条件好一些的,也是能建起新房的,但更多的,也就是将房子做了粉刷,稍微翻新一下,视觉效果要好一些,住着当然也舒坦一些,仅此而已。 老人居多,是村里的特色,他们喜欢聚集聊天晒太阳,当然也喜欢打麻将,他们习惯了这样的日子,好像也没有改变这种悠然自得的生活的欲望,好像怎么过都是一生,根本用不着怎么去尝试改变。 日子在一天一天地翻来覆去地过着,村民在日复一日的复制一般的生活里渐渐老着,我已经找不到当年那些我记忆中长辈们的模样儿,只有努力回忆与提醒,才能猛然觉得,哦,这就是谁谁谁。这里,再也没有一种生机能唤醒我对故乡憧憬过的样子,有的只是残垣断壁,死寂一般的村落,一个就要消失的村落。 我很感伤,不知道故乡经历了几十年变迁,或者说根本就没有特别的变迁,反而是因为“进城热”越来越冷清萧条的样子。就想,多年后,故乡是不是真的就不复存在了?我们灵魂里期待的落叶归根的那种美好与愿景,又是不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会结束直至消失?这样想着,觉得心里的空落前所未有。 故乡,老去得时间再也留不住了,除了回忆,我不知道故乡到底还能“活”多久?但无论如何,故乡,曾在我心底花儿一样绽放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