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315,每年的这一天,都有一些损害消费者权益的问题被曝光:脚踩的酸菜、掺了香精的“泰国”香米、苦情戏直播局中局......而今年,有关情感博主欺诈的乱象也遭到了曝光。短视频用户日趋活跃,短视频博主盈利模式越来越多样,不少短视频播主通过吸引用户获取流量,然后推销商品来变现,本来是正常的商业模式,但是现在却被有心人利用,出现了嘴里喊着“爹”,眼睛盯着“爹”的钱包的情感主播欺诈乱象。 通过炮制低俗情感剧情,收割老年人的流量,以此来实施营销诈骗,多个此类经过曝光后已被平台封号,但是打开短视频软件,这种账号还是多的是。如何保住老年人的钱袋子,仅仅是一封了之就可以了吗?这显然是治标不治本的,要真正解决这类乱象,还需要从多方面入手,下重功夫。 老年人获取信息的渠道有限,年轻人眼中随处可见的打假广告,他们却不一定能看到。很多年轻人吐槽,他们的父母宁愿相信骗子说的话,也听不进去他们的劝告。谣言传遍天,但真正的辟谣视频却没几个人知道。让老年人具备防范意识,仅仅靠新闻宣传是远远不够的,短视频平台也可以利用起来,多多投放一些反诈视频,通过家族群、网格群转发,让老年人能有效甄别情感主播的欺诈视频,防止被骗。 相关情感主播的账号屡禁不止,究其原因,也不乏平台方对这种现象的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每一笔交易平台都有抽成,对于能赚钱的事他们当然乐见其成。但是一个公司不能只着眼于眼前的利益,还应该有社会责任心,不应对这种现象一边封禁一边又放任,而要坚决抵制,维护每位用户的合法权益,加大视频管理力度,提高直播门槛,杜绝直播乱象。 互联网方便了大家的生活,但也降低了违法成本。主播骗老人,抓住了他们的需求,对他们嘘寒问暖,给他们分享所谓能治百病的“神药”。假的故事不可能变成真的,骗子也不可能洗白,宣传和监管双管齐下,才能真正守好老年人的钱袋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