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立足当下、放眼长远、事关全局的战略谋划,是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我们要从战略的高度和全局的角度加深认识、准确把握。 大足,位于成渝双城经济圈腹地,是重庆主城都市区桥头堡城市、成渝中线重要节点所在地。2022年在抗干旱、防高温、战山火等多重考验中承压前行,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实现逆势增长,全区GDP达到817.2亿元,同比增长3.3%。与此同时,在畅通国内循环上持续贡献“大足”力量,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构建新发展格局迈出“大足”步伐。 全方位融入国内大循环,要素流动不断畅通。“防止各地搞自我小循环,打消区域壁垒,真正形成全国统一大市场”。国内大循环不是各地自我小循环,不是一个一个循环的加和,而是要跨越行政区域实现资源配置的“全局最优解”。对此,大足着力推动区内商贸流通,主动融入成渝经济圈、畅通国内大循环。“以前,我们的一千多台货车都在各地维修、换轮胎,今年商会与区内的双钱轮胎签订协议,采用直接供货的方式,省时、省心、又省钱。”大足区物流商会相关负责人介绍。近两年来,不断深化与成都、绵阳、内江等静脉产业园区合作,联合安岳共建石刻文创园区,“攀钢材料龙水直销加工基地”项目签约落地大足工业园区,刀剪行业在原辅材料、机械设备、技术等方面与阳江形成紧密合作。 五金产业是大足最具代表性的特色产业链,以产品为载体串联起生产、流通、消费各个环节。商会组织企业向上游共同订货,区内大大小小数百家企业生产制造半成品、成品,搭乘西部陆海新通道的“快车道”,将家居、日用、汽摩等各样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同时,更多的资金、技术、人才因五金汇聚,要素流动不断畅通。 更好融入国际循环,对外开放持续扩大。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不是关起门来搞建设,更不是封闭的“内循环”。相反,中国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决心不会变,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2022年在自然灾害、疫情反复等多重考验下大足区进出口总额达到22.5亿元,实际使用外资2151万美元。 中欧班列(重庆)自2011年开通以来重箱折列开行量突破1万列,稳定运行线路近40条。去年9月,大足区龙水五金市场获批国家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成为重庆首个、西部地区第二个市场采购贸易试点;12月9日,两票以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出口的货物在海关完成通关手续,并搭乘中欧班列销往波兰,以“市场采购贸易+中欧班列”为主要模式的外贸新业态初步形成。2022年,大足电商产业园荣获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跨境电商交易额突破3000万元;西洽会上30余家企业共300余件产品参展。 国内国际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大足五金发展千余年,具有较为深厚的产业基础和完整的产业链条,大批资源在此集聚、大批要素因此流通,与各国、各地间的交流合作不断深化,融入国内、国际循环的步伐正在加速。国内循环有利于扩大内需,增强我国经济的韧性和活力,也撬动和带动了国际循环。诸多原材料、设备、技术从国外进口或合作,生产的产品又销往世界各地。同时,在参与国际循环的过程中也能更好地提升国内循环的效率和水平,以循环促竞争,以竞争促发展。“大足锻打刀”凭借过硬的质量赢得了良好的市场评价,可殊不知“锻打”工序在引进自动化设备前生产一把刀需要近7个小时,而现在只需要20秒,在国际竞争中生产效率得到大幅提升。 新发展阶段中国面临更多的风险和挑战,世界经济低迷、技术封锁、贸易摩擦等一系列事件让我们不能再“两头在外”,而要转向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但国内大循环不是“内循环”,深度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有利于维护多元稳定的国际关系,真正与世界共享中国超大规模市场,提升国内循环的效率和水平。未来,在融入国内、国际循环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利用好国内市场优势,培育更多“五金+”产业模式,吸引更多全球优质资源,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推动高质量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