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是从事文字综合工作的人员奇缺,影响了办公室工作的整体水平,拖了办公室“三服务”工作的后腿。
一是人手偏紧。
这是队伍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的现实反映。县政府综调室、县委政研室一线从事文字综合工作的人员非常少,特别是县政府综合室,目前从事文字综合工作的人员,年龄均在30岁以上,充分说明了文字综合队伍年龄偏大、青黄不接的现状。
二是素质不高。
这是队伍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的内在因素。现在各单位的办公室主任,协调能力、组织能力等都不错,但文字综合能力普遍不高。
20个镇的党政办主任,因职数限制,多是从原来的常务副镇长、纪委书记、组宣统部长岗位上调任的,基本上没从事过材料写作工作,能提得起笔的也就是几个人;
有的县直办公室主任,一年看不到向两办报送的材料和信息,有的部门要开全县性的会议,提供的领导讲话材料,根本没写到点子上,就是两办提供了提纲,写出来的材料也达不到要求,往往被两办推倒重来,大大加重了两办的工作量。
同时,有时因为时间紧迫,两办从事文字工作的同志,只能硬着头皮写初稿,不自觉地成了部分县直单位的“文秘助理”。
三是机制不活。
这是影响办公室队伍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的最主要原因。
首先,进人机制不畅。2005年以前,每年的公务员招考,全县也就是区区20人,学过文秘专业的大中专毕业生并不多,后备力量存储不足。同时,两办进人的门槛过高,往往是考得起用不起,用得起的进不来。讲得严重一点,目前除两办外,县直部门和各镇,能够真正从事文字综合工作的人员,已经出现断层的现象。
其次,用人机制不畅。提拔使用上,除少数特殊人才外,在两办要当一个科室主任,基本上要5年以上的时间;当上副主任,至少8年以上时间,工作10多年,才能交流出去。
class=MsoNormal style="line-height:150%;" >不少办公室的同志孩子不大,一些办公室的同志父母年事已高,都需要人照顾。由于办公室工作的特点和工作性质,在这方面就有可能做得不好。老婆孩子生日,只能陪吃一餐饭;父母身体不好住院,只能到医院看一眼;老婆孩子生病需要到上级医院查看,也没有时间陪同。凡此种种,享受不了天伦之乐,家人时有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