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韩辉,男,生于1976年12月,大学本科学历,现任洛川县凤栖镇副镇长。2000年刚刚毕业于延安大学物理系的陈韩辉,怀着一腔热血参加全省公务员资格考试,以优异的成绩被省委组织部选拔为“选调生”。同年10月被选派到洛川县交口河镇任镇长助理。在担任镇长助理的两年里,他扎实履行助理职责,以感人的奉献精神,出色的工作业绩,较好的综合素质,于2002年8月被提拔为凤栖镇副镇长。
任职伊始,他就狠下决心,主动请求到全镇最艰苦的地方——洛河川6村去工作。在两年时间以来,他带领川道6村1500余名群众苦干、实干、巧干,使原先人均纯收入不足1000元的川道村基础设施改善,经济建设协调发展,农民收入持续增长,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200元,比原来翻了3倍。此时紧锁眉头的庄稼汉脸上绽放出会心的笑容,这笑容已不再苦涩,它告诉人们他们需要这样的好干部。
深入调研找路子
在洛川,沟川就是贫困的代名词。凤栖镇川道6村是全镇最落后的村子,记得三年前,当地群众是这样说的:“只听汽车叫,没见汽车到”,“吃水靠肩挑,种地靠牛耕”。陈韩辉心理清楚,这些村子基础薄弱,产业发展滞后,工作很难搞好,但他决心从调研入手,给这些村子找到一条实实在在的发展路子。他挨家挨户走访了一遍,了解村情、民意,把握群众脉博,寻找贫困症结,探求发展路子。多少个日日夜夜,他穿梭于沟沟峁峁,多少次田间炕头,真情感动了百姓。他终于取到了真经,先后召开村组干部、本村在外干部、各类典型户等各个层面的座谈会,集思广益,写了一篇《川道村经济发展出路探析》的调研报告,对川道村现状问题、优势潜力、前景出路作了全面剖析。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川道村三年发展计划和长远规划,为镇党委正确制定全镇经济发展规划提供了第一手资料,也为川道6村发展指明了方向,形成了具有川道经济发展特色的“水路并举、沼畜并重、林果支撑、旅游带动、劳务输出、信息互通、治穷治本、科教先行”的发展思路。一个月下来,他消瘦了很多,也变得沉稳了许多。在严峻的现实面前,他第一次感到了“责任重于泰山”这句话的真谛。他变得更善于思考,更懂得向实践、向群众学习。懂得如何组织、发动群众,把思路变为现实,他深知思路只是纸上谈兵,对于向来看重实际的老百姓来讲,关键是付诸行动,这一点他比谁都清楚,作为一名选调生,机遇、挑战、困难、希望交织在一起,他只能进、不能退。
争取资金办大事
闭塞使这里变得落后贫穷,闭塞使现代文明、现代经济与其失之交臂,使同在一片蓝天下的人们命运各异。在无形闭塞与有形闭塞之间,陈韩辉选择了向有形闭塞开刀,打通连接外部世界的通道——修路。
这对一个出身农家,出生农村的陈韩辉来讲是一大难题,因为修路是一项耗费人力、物力、财力很大的事情,党委关心、群众关注,只能成功、不能失败。怎样修?钱从哪里来?困难重重,但他是吃了秤锤铁了心。与镇领导多次上下协调,争取资金,决心打通路对老百姓的滞障。从工程开始,他坚守工地30余天,先后组织群众投工投劳10多次,动用推土机2台,拓宽了马王、雷云山路15公里,接着又利用洛河川丰富的沙石资源,对许家河3公里通塬路进行了硬化。2004年3月他亲自起草申请报告,争取上级资金50万余元,在许家河村洛河道上修了一座78米长的滚水大桥,使洛河群众不再望河兴叹。
老百姓的赞成是在见了成效之后的,滚水大桥建成合龙口的那一天,6个村1000余名群众和工程人员鸣炮庆典,欢乐的人群中,陈韩辉泪水夺眶而出。
一心一意谋发展
发展是第一要务。洛河川道6村有耕地4100亩,其中果园面积3360亩,由于群众务果技术差,收益低下,很多户产生弃园想法,认为苹果不适应山峁川地,准备改种粮食作物。他发现这一问题后,当即组织果站技术骨干逐村开展“四大”关键技术培训,在生产的关键环节,又请来专门人员现场指导,亲自带队为群众修剪果树,使新技术普及率达到90%以上,三年为6村培训技术骨干60余人。围绕苹果产业狠抓沼、畜、草、水等基础建设,大力发展舍施养畜,共建沼气池92座,配套养畜700余头,发展养殖大户50户。为了使群众尽快掌握沼气养畜关键技术,他为6村刻制科技光盘,组织群众轮流观看,加速了技术的普及推广应用。近年来,他还组织群众退耕还林,面积达800余亩,使川道村荒山绿起来,经济活起来,群众富起来。
为了让老百姓吃上干净的自来水,他先后协调解决资金为许家河、马王、雷云村修建了4个畜水池,辅设了2千米输水管道,使800口人吃上自来水,从根本上解决了长期困扰川道村人畜饮水困难,使群众生活质量进一步改善。
他不但要在艰苦的工作环境中锤炼自己的意志,增长自己的见识,更重要的是怀揣一颗改变落后面貌的雄心壮志。发挥川道地区优势,他带领群众积极发展旅游业。起初,习惯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庄稼汉,一时不愿意接受发展旅游业,陈韩辉一边做群众的思想工作,一边争取资金2万元,完成了许家河旅游观光度假村一期工程的建设任务,挽救文物古迹,促进了旅游产业发展。
排险济贫不顾个人安危
每位洛川人都不会忘记2003年秋这场历史上百年不遇的汛情灾害,持续40余天的强降雨使全县90%的窑洞塌陷渗漏,个别乡镇出现人身伤亡事故,洛河川沿岸群众更是深受其害。9月10日下午,正在参加镇政府防汛抢险会议的陈韩辉,接到当天夜里将有降雨汛情通知,他顾不得休息,和镇政府干部杨文学骑上摩托车立即赶往川道查看防灾措施落实情况,组织危窑危房户搬迁撤离,由于很多危窑户返迁问题严重,随时可能发生伤亡事故,排查巡回工作24小时不能停止。这天夜黑,当他排查到马王村时,发现马永东老汉一家又返回危窑居住,陈韩辉立即上前再次将人撤离,就在他将人撤离不到3个小时后,老汉家的窑塌了,多亏了陈韩辉啊。就这样,他每天坚守在第一线,风雨无阻,为了抢时间,他将自己的安全置之度外,那里有险情,那里就有他的身影;那里有困难,那里就有他的声音。由于连续工作,休息不足,不幸的事发生了,就在他驾驶摩托车再次查灾时摩托车滑倒,他的左腿被摔严重骨折,剧烈的疼痛和着雨水把他淋成了落汤鸡,当他被送往医院救治时,他向前来的政府干部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我没事,你们赶快到村上去,千万不能让危窑里住人。”
在凤栖镇工作三年来,他经受住了艰苦工作环境的考验,经受住了党性与理性的考验。实践的大风大浪锤炼了他,工作的风霜雪雨磨砺了他,他正在一步步走向成熟,走向成功……